您现在的位置是:国际新闻网 > 美食探索
国企改革决胜收官之年,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2022中国经济年报
国际新闻网2025-07-03 11:28:50【美食探索】9人已围观
简介摘要:2020年启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终于迎来收官之年。这场影响深远的改革,为国企和各地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随着2023年的临近,中央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
张琪/文
2020年启动的收官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终于迎来收官之年。年中国这场影响深远的新轮蓄势改革,为国企和各地经济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年报一笔。而随着2023年的国企改革改革临近,中央企业和各地国有企业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决胜经济答卷。
今年以来,收官国企改革全面覆盖,多点突破,钢铁、军工、稀土等多个领域专业化整合提速,涌现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组和混改案例。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多次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国资企业改革做出部署和指导。目前,多地各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得到优化。
虽然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已近尾声,但改革的脚步并非停歇。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日前表示:“国企改革再次扬帆起航,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改革行动。”
钢铁重组脱颖而出
今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就确立了2022年国企改革的重点领域是钢铁领域。“2022年国家将稳步推进钢铁等领域的重组整合,在相关领域适时研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彭华岗在今年3月表示。
在众多国企改革案例中,全球最大钢铁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下称“中国宝武”)在钢铁领域脱颖而出。今年以来,中国宝武多次完成专业化重组,改革进展不断提速。
就在国务院国资委确立钢铁领域为2022年国企改革重点领域的一个月后,新钢股份发布公告称,持有其控股股东新钢集团100%股权的江西国控,与中国宝武签署国有股权无偿划转协议,根据协议,江西国控将向中国宝武无偿划转其持有的新钢集团51%股权,新钢股份实控人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二者的重组虽是“央地合作”,但同时也是强强联合。新钢集团为江西省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据世界钢铁协会的统计,中国宝武2020年的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排名榜首,新钢集团以989万吨的粗钢产量排名全球第46位。
在中国宝武与江西省最大国有钢铁企业合并重组的背后,是中国宝武与多个省份最大钢铁企业重组的“野心”。近几年,中国宝武的扩张规划有目共睹,不断通过重组整合的方式与各大省份的最大钢铁企业重组,扩大公司体量和产能。
2017年,中国宝武提出“亿吨宝武”产能扩张规划;2019年,中国宝武陆续与马钢集团、太钢集团、重庆钢铁和昆钢控股等多家大型钢铁公司合并重组,四家公司分别为安徽省、山西省、重庆市和云南省最大的钢铁企业;2020年,中国宝武托管了同为央企的中钢集团;2021年7月,中国宝武再次宣布拟战略重组山东省国企山钢集团。
然而,已经问鼎全球最大钢铁公司的中国宝武并未停止重组扩张的脚步。在万众瞩目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最后一个月,中国宝武再次开启重磅重组。
12月21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消息,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宝与中国中钢实施重组,中国中钢整体划入中国宝武,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重组后,中央企业由98家调整为97家。同时,一起划入中国宝武的,还有中钢集团旗下的12加上市公司,包括包钢股份、马钢股份、八一钢铁等。
“钢铁行业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当前及未来几年仍将是钢铁行业整合重组的窗口期。”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从中国宝武整合中钢集团来看,钢铁行业的兼并重组已由产能整合向产业链整合发展。”
2016年,宝钢集团和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中国宝武应运而生,彼时还只是一家“背靠大树”并无多大存在感的国资企业。五年之后,在经历了多次专业化整合重组之后的中国宝武,已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钢铁领域的佼佼者。
然而,中国宝武只是我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一个缩影。在国企改革的收官之年,钢铁、军工、稀土等多个领域积极开展了专业化整合,国资央企用具体行动彰显使命担当。
混改驶入快车道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中,专业化重组整合是央企改革的主要方式,混改上市则是地方国企改革的主要方式。今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更深层次的混改项目大量涌现,国企资产证券化、上市等大动作不断。
混改作为今年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年初便受到国资委的高度重视。国务院国资委2月份发文表示,2022年将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出台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目录,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在新产业、新业态领域推进增量混改。北京产权交易所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实施混改,募集社会资本87.52亿元,同比增长58.06%。
今年以来,多个省份出台混改方案,地方国企混改驶入快车道。黑龙江省国资委出台《黑龙江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施方案》,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的要求,全面深化加快推进全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重庆市属国企混改企业总量和占比明显增长,新完成了5个集团公司和200余户子企业混改,引入社会资本超700亿元。此外,江苏省、广东省、河北省、辽宁省等地均表示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是今年的主要工作。
通过国企混改,推动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翁杰明在今年6月表示,2013年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过2.5万亿元,目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分别超过了70%和54%,一大批企业以混促改,完善公司治理,提高规范运作水平,深度转换机制,活力和效力显著提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范世乾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国企混改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入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善治理状态,更加高效有活力。”
混改即“混”资本、“改”机制,显然,混合资本并且改善机制是寻求上市的目的,借力资本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重要招式。国资委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央企业向控股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24宗,涉及资产金额2653亿元。国资系统共有38户企业在主板上市,51户企业在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实现直接融资2574亿元。
同时,在混改过程中,国资委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与头部企业全方位对标。翁杰明在9月份召开的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补短板强弱项专题推进会上表示,国资委将继续大力推动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支持积极股东提名董事人选参与上市公司决策。鼓励央企之间、央地之间通过认购股份、换股等多种方式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完善公司治理。推动上市公司成为市场化经营机制的先锋表率。凡是三年行动要求的市场化机制改革任务,上市公司应率先高质量完成。支持鼓励上市公司与同行业头部企业在业绩、效率等方面全方位对标、针对性赶超。
当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即将落下帷幕,多地各项改革任务已全面完成。回首这三年,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再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国务院国资委多次聚焦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对国资企业改革做出部署和指导。
然而,国企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倒计时。国资委党委在近日召开会议上强调,要乘势而上实施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巩固深化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长效化制度化,深化分类改革,在新的起点上把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很赞哦!(35546)
热门文章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三孩”可领18000元!沈阳开始发放育儿津贴,除了“发钱”还能如何鼓励生育?
- 彭华岗明确国企改革新方向:下一步重点打造现代新国企|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高于预期!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快讯
- 这家企业“碰瓷”4家央企2家国字头基金,多家央企下场打假
- 鸡蛋市场调查:连降六周后蛋价悄悄“抬头”,未来还会不会有过山车?
- 猪价低迷为何龙头猪企却加速出栏?未来猪价要靠消费支持
- 发改委拟在吉林、内蒙古多地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西部产业转移为何选在这五市?
- 陈文玲:中国全面结构转型拉开大幕|快讯
- 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跨境电商出口退运商品税收政策|快讯
- 千亿资产重组要来了!中直股份打响2023年军工央企重组第一枪
- 进出口一季度开门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长16.8%!外贸企业“出征”广交会
- 出远门的人多了!一季度铁路客运同比增长66%,货运屡创新高|“经济复苏”调研行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香港澳门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 50天超百万人次出入境,广深港高铁加开跨境列车12.5对|快讯
-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今年上海国企改革这么干!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八个字概括中国经济前景“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四周年,澳门如何发出亚洲科创最强音?
-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上涨5.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5.8%|快讯
- 亮相两会“部长通道”,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为何再提强化环评?|聚焦2023全国两会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要实现5%左右的增长需要倍加努力
- 3%!2022年GDP出炉,其中四季度增长2.9%|快讯
- 生态环境部:2022年办理两会建议提案1294件, “双碳”连续两年成最受关注议题|快讯
- 回暖迹象明显!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升至1年半来新高|快讯
- 又见“抢票大战”!直击疫情三年后的首个春运:没什么能挡住回家的脚步
- 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方案全部公开,整改进度达60%|快讯
- 消费回暖竞争加剧,饮料赛道行业巨头创新谋变
- 2月制造业PMI升至10年新高,地产基建加速回暖
- 央企重组又来大动作!中国中化全资子公司注入上市公司,涉及万亿元资产
- 1月15日起广深港高铁福田至香港西九龙段恢复运营,须持48小时核酸阴性报告|快讯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相比GDP老百姓更在乎身边具体事
- 去年央企实现营收39.4万亿元,今年发展目标为“一增一稳四提升”
- 前两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快讯
- 3月制造业PMI环比下降0.7%,仍保持扩张态势|快讯
- 猪价回暖,个股集体上涨!“二师兄”的春天回来了?
- 直击北京年后招聘现场:线下招聘火爆,宣传单都不够用了
- 涉及光伏、风电!传统能源巨头中国能建发力新能源,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0亿元
- 完全脱离中国几乎不可能!全球供应链新格局:跨国企业打出“中国+1”战略|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鼓励煤炭供应企业积极响应化肥生产企业需求,发改委力促春耕化肥保供稳价
- 三一集团周福贵:三年之内绿氢会比传统化石能源更有成本优势|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央企整合开年好戏连台!涉及医疗、军工、新能源多个领域
- 京津冀一体化又有新进展!看病“一卡通行”,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
- 元旦小长假运输今日启动,预计最高峰发送旅客500万人次|快讯
- 春运今日正式开始,首日630万人次踏上返乡路|快讯
- 解码全国最低工资标准:上海深圳北京稳居前三,14个地区超过2000元
- 桑百川:建议放开海南岛内免税政策|快讯
- 吴晓求:过度金融化扰乱了房地产市场正常秩序|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输血实体经济,减税降费再发力
- 调查!新希望超12亿元资产减值计提为哪般?公司回应“有助于公司轻装上阵”|财务异动透视镜
- 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继续扩大,种业龙头企业机会来了
-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重大战略区域、重点城市群将探索减污降碳有效模式|聚焦202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 来自漠河的60吨冻肉到广州了!铁路货运发力高标准运输体系
- 商务部调研2万家广交会参展企业:外需下降、订单不足是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快讯
- 累计发送旅客3.48亿人次!铁路春运正式收官|快讯
- 1月CPI同比增长2.1%,猪肉价格影响减小|快讯
- 12月制造业PMI创新低,疫情冲击正在见底|快讯
- 北京通报四家碳核查机构报告被退回,碳数据核查“长效机制”不断推进|环保利剑
- 外贸平稳开局!前2个月进出口总值6.18万亿元,民营企业占比超五成|快讯
- 大连买多套房便宜了,契税下调至3%|快讯
- 代表委员谈减税降费:纾困解难,切实助企|聚焦2023全国两会
- 以技术破局!高新技术成为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必经之路
- 李强总理答中外记者问:民营经济一定是大有可为
- 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总理记者会为就业“开药方”|聚焦2023全国两会
- “发1度亏1度”价格倒挂!央企煤电企业不惜成本,去年累计发电5.1万亿千瓦时
- 最新消息!4月1日起京津冀三地全面取消异地就医备案|快讯
- 税务总局:前2月房地产销售收入由负转正,3月增长17.9%|快讯
- 去年前11月国企实现营收超33万亿元,地方国资会议明确今年七大改革重点
- 开年建设起跑!北京5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多位于发展新区,总投资超420亿元
- 消费回暖!3月同比增长10.6%|快讯
- 中国和印度贡献全球增长的一半:亚洲经济体2023年加权GDP增长率或达4.5% |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产量迈上了2000万吨台阶后,大豆收购价高开低走,后市如何?
- 完善老龄工作体制!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重回民政部|聚焦2023全国两会
- 哈尔滨冰雪经济热起来:春节游客量大涨,订房价格翻了2.5倍|新春走基层
- 202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6%|快讯
- 超预期!猪价菜价拖累CPI回落至“1时代”
- 扩内需成效初显!前两月投资消费回暖明显|快讯
- 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工信部鼓励工业大省挑大梁
- 地震致土耳其伊斯肯德伦港停摆:集装箱倒塌、大量船舶等待,全球贸易影响几何
- 央企投资开门红:前两月完成投资超3500亿元,下一步重点投向哪些领域?
- “一带一路”十年硕果累累,多方呼吁加强数字化合作|聚焦2023博鳌亚洲论坛
- 成都跻身“2万亿俱乐部”剑指大都市,下一个是谁|万亿俱乐部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