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巨无霸"新央企横空出世!中国西电与国家电网部分子公司重组透露了什么信号?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徐芸茜 见习记者 张琪 北京报道
终于定了!中国西电和国家电网的国家公司重组部分子公司企业要实施重组了!
9月14日晚间,电网中国西电发布公告,部分称收到控股股东中国西电集团通知,透露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并报国务院批准,什信同意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部分子企业实施重组整合,巨无霸新设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千亿新公司。
公告指出,央企中国西电集团与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所属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整体划入该新公司。国家电网所属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持有的江苏南瑞恒驰电气装备有限公司、江苏南瑞泰事达电气有限公司、重庆南瑞博瑞变压器有限公司股权整体划入该新公司。
截止15日收盘,中国西电每股报6.64元,较昨日上涨6.58%,总市值高达340.36亿元,今年以来累计涨幅超过36%。
表面来看,本次重组整合后公司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未发生任何变化,但重组后的这一新央企总资产总额高达近1200亿元。
对此,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院吴刚梁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此次业务重组,标志着国家电网剥离装备制造等业务的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
输配电装备制造领域竞争加剧
这个千亿级央企诞生的背后,透露给市场什么样的信号?
即使股权变化不大,但这一重组央企背后的公司却都不容小觑。公开资料显示,中国西电集团是我国唯一一家以完整输配电产业为主业的中央企业,成立于1959年7月。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具规模、成套能力最强的中压、高压、超高压、特高压交直流输配电设备和其他电工产品的研发制造、实验检测和服务基地。
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和山东电工电气集团,均是国家电网制造业务板块的直属产业公司。其中,许继集团专注于电力、自动化和智能制造,主要涉及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电动汽车充换电、轨道交通及工业智能化等五大业务。其主要产品包括变压器、GIS、互感器、智能电网解决方案等,是高压直流输电领域及二次设备龙头企业;平高集团的业务范围则涵盖输配电设备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检测、相关设备成套、服务与工程承包,并积极发展运维检修、GIL、电力储能、综合能源等新业务。
“此次业务重组,标志着国家电网剥离装备制造等业务的竞争加剧,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激发行业内其他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对此吴刚梁对本报记者表示。
在吴刚梁看来,专业化重组的趋势,就是国有资本将向优势企业和主业企业集中,央企将更加坚守主责主业,加强主业发展。
央企重组再下一城
事实上,中国西电和国家电网部分子公司重组的消息早在意料之中。
近期以来,国家一直在推动“两电”方面的重组计划。7月16日,国新办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将稳步推进钢铁、输配电装备制造等行业的中央企业重组整合,并在相关领域积极培育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8月中旬,国资委党委召开的扩大会议再次强调,积极推进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适时组建新的中央企业集团。
今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央企重组整合不断提速,不断有新的大规模央企呼之欲出。
不止“两电”,在国家央企重组大背景的不断推动下,众多央企开启了优质重组之路,央企重组也一直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8月2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工作媒体通气会,中国船舶集团副总经理钱建平在会上透露,“两船”重组境内外反垄断审查工作已全面完成,“两船”重组各项工作进入到实质性操作阶段。
其实,早在2019年11月26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组而成的中国船舶集团就已正式挂牌成立。2021年7月,“南北船”旗下中国船舶、中船科技、中船应急、中船防务、中国重工等9家上市公司发布的控股股东股权无偿划转公告称,中国船舶集团将成为公司的间接或直接控股股东。
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曾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企业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进入新的加速赛道,先后完成了一批资产规模大、影响深远的重组项目,共涉及6组12家中央企业。“在中央企业集团重组过程中,资本市场普遍反映积极,各方面给予充分肯定,社会反响较好。”
翁杰明还表示,国资委以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并购、“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和“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退、“压减”为五个着力点,有效推动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不断优化。
对此,吴刚梁也表示认同。在他看来,主要改革措施有“二次混改”、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产业集团专业化重组、员工持股计划、管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等。央企重组的重要意义主要在于提高了其海外业务竞争能力,解决近年行业总体上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还可以整合优势资源,减少内部竞争,扩大企业规模和抗风险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