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拉不满”到“货等船”!上海港出口报关量日均增长超50%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
随着重点区域复工复产的拉不满有序推进,上海洋山港再次繁忙起来。从到船上出口长超
据了解,货等海港我国约95%的国际贸易货物是通过海运完成。作为世界第一大港的主要集装箱码头,洋山深水港一直是进出口的“风向标”之一。目前,上海复工复产加上出货旺季的来临,海运市场再次回归到了“货等船”的忙碌状态,国际海运价也同样呈现止跌回升态势。
数据显示,6月以来,上海港集装箱单日吞吐量已超过11.9万标箱。在上海洋山口岸,封控期间日均出口报关量为7000单,但6月1日至今,日出口报关量已增至1.1万单,增长超过50%。不仅如此,随着上海复工复产,集拼仓也逐步恢复开放,逐渐实现满负荷运作。当前,集装箱船从开港到离泊的时间已从原正常时期的48小时压缩到了12小时。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5月份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为340.96万标箱,同比下降10%,日均环比增长7%,呈加快恢复性增长态势。
目前,上海港集装箱日吞吐量回升至正常水平的95%以上。
从“拉不满”到“货等船”
“前几个月,在上海港货物拉不满,还需要绕道去周边港口继续拉货,但现在,都是货物在港口堆得满满的等船。”一位船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在此之前,受疫情影响,港口执行全封闭式管理,不少陆运货物受到影响。随着上海进入全面复工复产阶段,复工的企业多起来,上海港等待出港的集装箱也迅速增加。据介绍,现在一个星期就可以收到2500个标准集装箱,6月过万不是问题。
知名航运大数据公司亿海蓝获的数据则更加直观,其提供的集装箱塞港报告显示,5月31日,上海&洋山港口最新的塞港指数为 1.66,在锚地的船只数量 6 艘, 平均塞港指数为 0.28,在锚等待时间中位数 9.63 小时,属于基本畅通区间。前一日,进泊船只数目为 30 艘,平均等待时间为 28.79 小时。当日新进港船 31 艘次,直靠率为 0.77。
到了6月8日,上海&洋山港口最新的塞港指数为 1.3,在锚等待时间中位数 11.87 小时,前一日,进泊船只数目为 39 艘,平均等待时间为 13.41 小时。当日新进港船 43 艘次,直靠率为 0.75。
“集装箱港口往往有大量的直靠船。相当于以前港口都不用取号排队,直接有空泊位进行卸货作业,突然之间,这个可以直接卸货的比例出现了下降,说明港口出现了拥堵,可能是泊位空余不够,也可能是港口码头工人排班不足,或者是卸货的堆场满了卸下来的箱子没地方堆放了。”亿海蓝相关负责人对本报记者表示。
据介绍,欧洲及美东地区大部分直靠率均在80%,而上海宁波舟山地区直靠率在50%-60%。虽然上海宁波舟山直靠率较国外偏低,但因为作业效率问题,中国和欧洲及美东地区在港时长(含锚地)差不多可以控制在40个小时左右。
一位集装箱行业的从业人员也表示,现在一艘船开走后,基本上马上就会有船补位。一艘集装箱船从开港到离泊的时间不断压缩,基本上不超过12小时。效率更高的同时,港口也更繁忙了。
运价有所上涨
不过,货物增加,运价也随之回升。
5月中旬,亚洲至美西航线,标准箱的即期运费维持在6500美元左右,经较去年最高峰2万美元下跌了约60%。不过,随着上海港恢复繁忙,6月来,海运运费重回9000美元序列,涨幅在20%左右。
运价上涨也反映在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上,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SCFI连涨三周,从5月27日的4175.35涨至6月2日的4208.01,上涨32.66。
据上海航运交易所6月2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北美航线,运输需求总体稳定,供求关系保持平衡,市场运价小幅回落。波斯湾航线,传统“斋月”过后,运输市场行情总体向好,市场运价继续反弹。澳新航线,目的地市场对各类生活物资的需求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运输需求持续向好,即期订舱价格继续反弹。南美航线,运输需求总体稳定,供求关系良好,市场运价走高。
在港口人士看来,运费上涨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因为此前运费下跌明显,随着需求回暖,不少港口开始轻微拥堵,在这种情况下,涨价是必然的选择。
数据显示,由于疫情影响,中国出口欧美的货物有所减少,一些热门航线比如美西集运即期价格(标准箱)跌至6500美元左右,而此前该航线最高价格高达2万美金,较最高点跌去了约六成。因此,当前价格止跌回涨,在业内人士看来十分正常。
中信建投研报也显示,上海复工、生产秩序恢复的确定性给航运市场带来了较强力的支撑,叠加传统消费旺季的到来,全球集装箱供应链市场可能出现德鲁里预测的情况,进一步抬升市场对运费的期望。
兴业证券研报表示,短期来看目前集运需求依旧旺盛,国内疫情背景下运价阶段性承压。随着阶段性国内疫情缓解之后,集运市场运价存在修复补涨空间。后期海外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供应链逐步恢复正常,目前极高的运价水平或将难以维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相关文章:
- 区域协调发展迎来变局:聚焦特殊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 不搞“一刀切、碳冲锋”,全国政协委员朱建民建议科学把握好降碳的节奏和力度
- 老年医疗护理试点来了:北京等15地试水,部分医院将转型护理院
- 淡季不淡! 纺织行业掀起订单热,可持续制造将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跨省医保痛点渐消:国常会聚焦简化手续,开放门诊直接结算
- 首个碳排放履约周期临近:全国碳市场成交量超1.2亿吨,成交额破50亿
- 现货连降7轮、期货小幅反弹,焦炭价格未来走势如何?
- 我国县域经济哪家强?“千亿俱乐部”增至38个,昆山江阴突破4000亿
- 2021城市竞争力榜单来了:“东降中升”,合肥、南昌领跑中部城市群
- 央企实现首月“开门红”:主要经济指标均两位数增长,2022年国企改革有哪些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