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国际新闻网 > 街头风格
中国人口红利没有消失!总理记者会为就业“开药方”|聚焦2023全国两会
国际新闻网2025-04-02 06:53:35【街头风格】1人已围观
简介摘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当下的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时,李强表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华夏时报(www.chinatimes.net.cn)记者 王悦 徐芸茜 北京报道
3月13日,红利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后,消失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记者焦全
记者会上,业聚李强表示,我们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及当下的人口负增长的影响时,李强表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总量庞大,质量渐升是当前人口结构现状,中国经济需要高质量发展,世界经济同样需要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做支撑,发展需要庞大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是未来发展的基础。用好庞大的高校毕业生资源,用好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资源,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产教研要共同发力。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就业兴,则经济兴,经济兴,则就业兴,经济发展是就业最大的底气。”安徽省劳动学会常务理事汪张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说道。
人才红利正在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2022年,我国人口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此情况下,有人担心人口红利是否即将消失?
“我国人口增长由正转负,有人担心人口红利会不会就此消失,我看没那么简单。人口红利既要看总量,更要看质量,既要看人口,更要看人才。”李强如此强调。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俞家栋在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的介绍,我国仍然是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结构上看,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主要还是大龄劳动力退出劳动力市场、数量下降较快,而青年劳动力数量还是稳中有增。
据了解,我国有近9亿劳动力,每年新增劳动力都超过1500万,人力资源丰富仍然是中国的突出优势。更重要的是,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超过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
因此,李强认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形成,发展动力依旧强劲。当然,我们对人口增减可能带来的问题还要做深入的分析研判,积极应对。
对此,星图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随着我国劳动人口的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绝对数量下降、抚养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结构缺陷将得到有效弥补,从而形成人口和劳动力“以质量换数量”的新的红利机遇期,这便是所谓的“人才红利”。不仅如此,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上升,还可以让劳动者的就业参与率增加,就业人口与非就业人口之比会提高,同时也能较好地顺应产业升级大趋势。
“‘人才红利’不是一个新概念,只是在今年中国人口负增长形势下,享受几十年的‘人口红利’被普遍认为正逐渐减弱,未来中国将面临少子化老龄化人口危机,因此‘人才红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概念,并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利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迅速提高,使得整个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都不断增长。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依托。”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杨国庆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发展经济促就业
据测算,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1662万人,规模是创近年新高,就业总量仍有压力。
李强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发展经济。
在杨国庆看来,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主力劳动力层次与产业结构有关,产业结构越高端,边际产品价值越大,所需主力劳动力越是高端人才,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各种中低端劳动力均会有相应的就业机会和较好收入。另外,经济发展速度快了,企业有更大的信心投产扩产并招聘员工,劳动者有更大的信心投入人力资本积累,整个社会经济会高效运转起来。
汪张明认为,当前经济环境下,就业问题既有存量压力,也有增量压力,还有结构性矛盾,做好就业这个最大民生仍有挑战性。
“解决就业问题,短期要靠拓岗稳岗,长期靠经济发展。”汪张明指出,拓岗可以在三个方面发力,第一,发挥国有经济的主渠道作用,从发展的角度,开发岗位,合理储备人才,平衡就业与未来发展,腾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拿出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和红利,鼓励民营企业吸纳更多的就业者;第三,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引导、促进就业作用,发挥培训机构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形成引、促、培组合拳,优化就业环境,增强就业能力。
李强提出,将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进一步加大就业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多措并举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很赞哦!(42)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 布局智能化检测,京沪高铁开创多项“国内首次”
- 大宗产品提价冲击波:多种类应战最高价,压力向中下游传导
- 铁路市场化改革再提速:一个月内两家企业上市,下一个是谁?
- 中国经济处于“稳增长压力较小窗口期”,专家建议下半年财政、货币政策灵活调整
- “晴雨表”广交会的新变化:从“走出去”到表里双修,上传产品再创新高
- 环境监管“牙齿锋利”:“十三五”期间环境罚款增长3.1倍,今年将开展四项专项执法活动
- “洛阳纸贵”再次上演!多地发布限电令,龙头纸企纷纷减产
- 郑州暴雨24小时:瘫痪的地铁,丢失的网络和有家难回的人
- 进口量逐月下降,价格开端回调,处在前史高位的铁矿石还能“张狂”多久?
- 奥运“冠军经济”带火中国消费 :冠军同款销售火爆,乒乓球拍成交额增长59%
- 工业园区的低碳“赛道”:多地争建“零碳”试点,示范园区将率先实现碳达峰
- 绿色金融盘活企业碳资产:多地首笔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落地
- “一箱难求”东山再起!苏伊士运河拥堵致全球交易一周丢失至少60亿美元,中欧班列获益增加
- 贾康:金融立异要反垄断 深化金融范畴变革势在必行|华夏组织投资者年会
- 直击郑州地铁五号线现场:进水口已被拦上,倒塌墙体正在抢修
- 本土原创潮玩IP不断崛起 TOP TOY助力构建中国潮玩产业链一体化平台
- 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出单 绿色金融保险迈出重要一步
- 全国碳交易市场冲刺时刻!为何电力行业是突破口?
- 夏粮今年无需"托市收购"!小麦价格节节高,后市还会上涨吗?
- 如何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专家: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绿色化和智能化
- 碳金融即将步入“快车道” 专家:防止碳金融衍生品出现投机因素
- 中国经济“冷艳”开门红:专家猜测一季度GDP同比上涨或达20%
- 天津二次告别“高考移民”
- 千亿级"巨无霸"新央企横空出世!中国西电与国家电网部分子公司重组透露了什么信号?
- 没有必要惧怕金融敞开!方星海:有手法防备外资大进大出形成股市的不稳定
- 环保板块整体走弱,多股触及历史新低,沃顿科技三日跌幅超20%「环保周评榜」
- 国企“触电”正当时:《国企电子商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发布,未来5年将引领电商发展?
- 吴晓求:货币政策不能急转弯,我国没有呈现恶性通货膨胀
- 上半年四大养猪企业净利润一正三负,股价腰斩,负债合计超2700亿元
- 环保板块强势跑赢大盘,板块内10股涨停,*ST节能六天五板「环保周评榜」
- 又一片新蓝海来了!今年前八月旧衣物出口量增长超100%,一件纱料连衣裙出口到非洲卖7美元
- 新能源发展迎来利好:两部门发文支持配套送出工程,有效缓解并网消纳压力
- 14582万吨!全国夏粮“18连丰”,单产水平连续3年增长
- “两集中”供地火爆引发楼市异动 重庆4月房价涨幅全国居首
- 三孩政策“来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草案拟删除不适应规定,社会抚养费将退出历史舞台
- 数字经济是未来10年经济增长的动力,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数据要素市场
- 8月工业景气指数出现回落,实体企业业绩增速超过疫前水平
- 猪价股价“跌跌不休”!五大猪企三季度预损200亿,机构提前布局下一个周期红利
- 一个能够让一切企业参加的专利和知识产权交易所,年内将在海南落地
- 4月PMI下滑“真相”:仍处于荣枯线上,小型企业持续回暖
- 暴雨致郑州多条路、空交通中断,市区交通正陆续恢复中
- CPI、PPI剪刀差背后:原材料涨价未蔓延至消费端,货币政策仍保持稳健
- “疯狂学区房”刹车!两月内近十座热点城市严查学区房炒作,北京已开始退烧
- 被低估的环保板块修复行情继续:多股触及涨停,新股超越科技上市当日涨幅118.72%「环保周评榜」
- 北京 "两区"建设一周年:率先实施34项首创性政策,开展公司型创投企业所得税优惠试点
- 规上工业企业成绩单:前两个月超九成职业盈余,高端制造业赢利增近59倍
- 各路人马和资金奔赴,还被外交部向全球推介:英豪的城市武汉潜力有多大?
- “保供稳价”政策初步见效,6月CPI、PPI双降
- 薇娅李佳琦们注意!七部门联合发文规范直播带货,头部平台面临重点监管
- “3060”格局下的新经济版图:上半年经济亮点频现,双碳目标倒逼结构改革
- 盐湖提锂概念再爆发!久吾高科上涨逾11%,碧水源定增获批「环保周评榜」
- “史上最强版”人才新政发布 镇江真金白银揽凤入巢
- 实地探访毕业季北京租房:房源少了租房的多了,毕业生集体喊贵!
- 比去年增加一倍!黑龙江玉米补贴再次上调,每垧多了450元
- 暴雨推涨大宗商品价格? 发改委再次强化价格调控,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
- 一日通报两起典型案例!环保部:力争“十四五”时期消除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 前7月进出口创10年新高背后:航运价格上涨,增速放缓高顺差延续
- 统计局:大宗商品上涨抑制制造业投资,经济向好但风险仍需警惕
- 固定资产投资冷暖不均信号:房地产和基建向下,制造业回暖
- 2025年数据市场规模或达1700亿,推进数字产业规范化迫在眉睫